高考语文古汉语书 高考古汉语常用字

高中文言文如何断句读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1. 古文断句怎么断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高考语文古汉语书 高考古汉语常用字高考语文古汉语书 高考古汉语常用字


高考语文古汉语书 高考古汉语常用字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 断开的先断开, 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 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 范围, 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 巧妙断句。

第三步:借助“特征” 巧妙断句。 ,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规律三: 对话、规律三: 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出现 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 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 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翻译: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 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 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 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规律一: 找名词(或代词) 定句读。 ,定句读 规律一: 找名词(或代词) 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 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次出现时往往 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 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规律四: 规律四:依修辞, 依修辞,定句断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 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⑵ 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3. 文言文如何句读

——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文言句读曾是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近几年再次登陆高考试卷。

文言句读曾是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近几年再次登陆高考试卷。如今,将考文学院的我要研究这个了,以应对专业考试。

古人著书基本上是不加标点的,古代的文章基本上是没有标点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有标点的文言文,其中的标点都是今人添加上去的。因此说,我们要阅读文言文,就要靠自己断句、加标点。

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技巧艺术。这样,添加标点、断句就成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古人把读文断句加标点叫“句读(dòu)”,句末处用“。”号断开,叫句;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处用“、”号断开,叫读。

古人也是讲究断句的,不能正确地断句,也是不能读懂文章的。 句读虽说是一门“小”学问,但它也包含许多内容知识,也不是可以轻视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断句难在不理解词语,没把握住固定格式和特殊句式,没有熟悉古代文化常识,缺乏对各种修辞格的掌握。因为文言文断句是以明晓这些知识为前提基础的,所以,要下功夫弄清这些知识。

一般说来,断句、加标点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 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就目前人们断句、加标点的经验来说,文言文断句、加标点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词性词义、语法语序 文言文中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的组合顺序,古今基本是一样的。

这样,就可根据词语的词性和它们的语法关系来断句、加标点,例如:“右领军大将军贺若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这一句,经查:只有“谓、出、许”三个动词。“自、每、自”三个副词,一个助词“之”,一个介词“以”,其余都是名词。

在这几类词语中,三个副词、一个助词、一个介词的前后关系不言自明。主要是三个动词,而“谓”又是个特殊的动词,表示“作为”的意思,由此可知,它前面是陈述对象,它后面便是关涉的内容,内容比较复杂,当是一种情况。

而“许”处在句尾,本为自动词。可见全句词性清楚,词语之间的关系明了,其加标点后的句子就是这样的:“右领军大将军贺若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

按句子的构成规律来断句、加标点是最可靠而又易把握的。 2.根据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方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抓住这些相沿习用的惯用句式,进行断句、加标点。

比如“……者,……也”判断句式,还有表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表被动的,如“为……所……”“见……于……”“受……于……”;还有一些表反问的,如“不亦……乎”“何……为”“孰与…… 乎”等等。 例如“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这一句。

经查,有三个介词“于”,且构成三个相同的介词结构,又都处在句中的形容词后面,显然是介词结构后置。又有一个呼应的“者也”句式,显然构成了判断句。

这样,此句的标点就应该这样加上去“吾现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抓住这些有特殊形式的句式,断句、加标点,也就容易得多了。

文言文中善于使用修辞手法,最常用的有互文、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句式整齐匀称,这也为我们准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3.根据对话用语的词语标志 文言文中,有些对话带有对话标志,如“语曰、云、言、道、白、对、谓”等,抓住这些对话标志语,进行断句加标点。

例如下边的这段话“齐威王魏惠王会畋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抓住文中的“曰”,就可断为:“齐威王、魏惠王会畋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

’”掌握这些对话语的标志,对断句是大有帮助的。 4.根据各种语气词以及时间状语 文言文中,有几种表示不同语气的语气词。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

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语段中需要断句的地方。如“夫”“凡”“斯”“故”“盖”“岂”“请”等语气词多用于句首;“也”“矣”“欤”“耶”“哉”“乎”等语气词多用于句尾。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也是我们断句时不可忽视的依据,它们大部分都在一句话的开头,如“且夫”“若夫”“乃夫”“于是”“虽然”“至于”“已而”“向使”“是故”等等。 表示时间的词在文中多作状语,如果是用在句首作时间状语,那么,一般说来表示时间的词之前要断句,通常所见到的在句首作状语的时间词有“俄而、未几、久之、顷之、少顷、须臾、已而”等。

抓住这些语气词及时间状语进行断句、加标点,则是一条规律,断句就容易得多。例如“达巷。

4. 高考语文文言文如何断句

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9.利用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5. 如何给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6. 古文怎样断句

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扩展资料:

文言文的特点:

1、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2、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异。这个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断句 (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7. 如何给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

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613930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如《谋攻》的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王充《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高三所有文言文篇目

14 长亭送别

1. 所有高三语文文言篇目 一

17 烛之武退秦师

18 勾践灭吴(节选)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 触龙说赵太后

二17 过秦论

18 鸿门宴

19 兰亭集序

20 归去来兮辞

三17 六国论

18 游褒禅山记

19 伶官传序

20 石钟山记

四13 窦娥冤

15 闺塾

16 哀江南

17 陈情表

18 祭十二郎文

19 愚溪诗序

20 赤壁赋

五14 蜀道难

15 将进酒

16 兵车行

17 杜甫诗五首

18 齐桓晋文之事

19 庄暴见孟子

20 孟子见梁囊王

21 短文两篇

六13 报任安书(节选)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15 屈原列传(节选)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2. 高中语文必备篇目

《2009辽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必背高中古诗文(一)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荀子·劝学》

2、《逍遥游》

3、韩愈《师说》:

4、杜牧《阿房宫赋》:

5、苏轼《赤壁赋》:

6、《诗经·卫风·氓》

7、屈原《离骚》(节选)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8、李白《蜀道难》:

9、杜甫《登高》:

10、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1、李商隐《锦瑟》:

12、李煜《虞美人》:

1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滕王阁序(节选)、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氓、离骚(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序、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鹊桥仙(纤云弄巧)。

扩展资料:

我国的古典诗文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文化的载体。大量阅读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