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李白_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这些都是送别的诗: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渡荆门送别李白_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
渡荆门送别李白_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渡荆门送别 原文 最简翻译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翻译 在荆门外远渡,我来到了楚地准备游玩一次。高大的大山随着平野消失,江水流入了辽阔的原野,月亮倒映在江水上,婉若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层幻化出了海市蜃楼,我仍然喜欢这来自家乡的水,日夜万里继续送我飘荡。
我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中写作者离开自己家乡楚国的原因是什么?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渡荆门送别是一首青年时期所做的五律诗。看似只是一首出游所写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很平淡,其实不然,这其中大有韵味。这首诗是李白,26岁的时候从四川出发,准备前往楚地游玩所写。这首诗中所写的景包含了长江波涛万里的壮观景象等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给人无穷的想象。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描述的是出荆门后所看到的景象。出荆门后,长江的江水水势逐渐的减缓。江面变得宽阔,江道回环曲折。月亮映入水中,仿佛天上飞下来一般。白日里白云飘动,仿佛楼台之壮,好像是海市蜃楼一般。下、飞两字将月亮动了起来。也让月亮和香水写作联系。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则表示诗人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后看到看到江边的水会想起故乡的事,借水写情。
全诗的写作方法及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同时抒发表达情感,景别十分的壮观,个别动词的使用也十分的恰当,让整幅画面仿佛映入眼帘,动了起来。次远离家乡,来到荆门。诗人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题目中的送别也不是告别友人的意思,而是说告别自己的故乡。这种写法将远离故乡的不舍以怀念故乡浓重的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令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乡而作。
诗人常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行路难 渡荆门送别 将进酒哪个诗歌创作时间最早?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四句是回过头来写的,作品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写诗人乘船去楚国属地荆门时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渡荆门送别创作时间最早。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将进酒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行路难,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集》以为前两首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无成而归之时,第三首作年不详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惟见长江天际流。下移。
海楼: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仍,频频。怜,爱。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渐渐消失,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蔓延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理想,抨击权贵,藐视礼教,揭露封建的黑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了豪爽的风格,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鸡鸡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传世作品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较为详尽。
诗的标题是《渡荆门送别》,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写诗人送别什么人,看起来似乎令人费解。但是从作品的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送别”指的是“故乡水”送别故乡人,即载舟送别远游之诗人。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蜀地度过的,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早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二十五岁时才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就是他出蜀远游时写的。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深切留恋之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两句是在说诗人这次远离养育自己多年的故乡,乘船渡过千里之外的荆门,来到战国时期的楚国属地漫游。这两句诗没有惊人之处,但它是总写,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是作品的总起。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写的是诗人坐在船上延长江顺流东下时一路上眼前景色的变化。这两句诗容量特别大,诗人乘船从峰峦叠嶂的故乡蜀地出发,穿过崇山峻岭,一直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随着船的前行,高山峻岭逐渐消失了,奔腾咆哮的长江也渐渐地平静下来,在无边的旷野上蔓延开去,平缓东流。这两句诗时间持续长,立体空间大,在读者的头脑中构建了一种具有行进感的动感画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行进过程中地理位置的变化。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写的是夜空景观。诗人坐在船上,遥看长空皓月,犹如天上飞旋而下的一团明镜,那升腾飘荡着的缭绕的云雾,仿佛即刻幻化成了绮丽壮观的海市蜃楼。比喻的形象既虚幻,又鲜明,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了诗人超凡的想象力。
仅仅四句,诗人从高山写到平川,从地下写到天上,从白昼写到黑夜,跨越了时间,也跨越了空间,容量大,内涵丰富。
两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紧扣“送别”的作品主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前面说过,李白自记事起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浓厚的感情,此时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却反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遥远的故乡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含蓄蕴藉,别有一番情趣。
这首诗在艺术上曲折含蓄,构思巧妙,层次清晰,脉络井然,结构波澜起伏。特别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写得大气,写得出人意料,令人叹奇。
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唐代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渡荆门送别作者是谁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渡荆门送别_古诗文网
灞陵行送别作者: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渡荆门送别可以想到李白的什么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
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赤壁歌送别
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送友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孤帆远影碧空尽,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不过我觉得还是写: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学了上面的诗的话还是写学过的哦.
送友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朝辞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去间,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友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赠汪伦等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送朋友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 赤壁歌送别 送友人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注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4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诗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壮游:经巴蜀,出三峡,直冲荆门山以外,飞驶至楚汉之间。诗人亲历巴山蜀水之险恶,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惊诧,亦不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欢欣。诗人叙事抒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充满新奇、惊喜。那连日来跟在诗人身边的两岸群山逐渐消退殆尽,开阔的江面扑入视野,奔腾咆哮的江水向远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连的荒漠辽远的原野,何其壮美。夜半时分,俯瞰江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昼晴空,远眺天边,云蒸霞蔚,变幻无穷,又似海市蜃楼一般奇妙。江山多娇,思绪万千,忽而生发思乡之幽情,乃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玄。读到这里,方知诗人所指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正是这故乡水,不辞万里把诗人送上生活道路的远大前程。故乡水这个艺术形象多么感人。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以惜别作结。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长江两岸的群山,平野是长江流经的平野,月影是长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长江上空的行云,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也是长江之水。它们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情乐则景乐,景语亦情语。毫无疑问,《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彩,进入诗人眼中而又形诸诗人笔下的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李白初次离开从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国游历为壮游的话,那么,与故乡水的离别乃是壮别。
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描摹同样脍炙人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的奇特幻象写活了,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的送别诗
李白的送别诗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送友人》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6、《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7、《2、远:远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9、《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10、《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1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2、《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李白的送别诗有哪些
李白的送别诗有哪些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5、《闻王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陈述李白从故乡四川出发前往楚国。青年时期的李白,心中怀有鸿鹄大志,想要出去游览,闯出一番事业。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的即是出游的时候所见所闻。崇山峻岭慢慢消失。平畴沃野映入眼帘。长江江水波澜其中。用动词”随“”尽“两字来形容山,使其灵动起来;”入“”流“二字将江的特点描绘的,这幅画卷仿佛就在眼前。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7、《送友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9、《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10、《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11、《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12、《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
- 2024-11-10 2023长春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出炉
- 2024-11-10 湖北工程技术学院:打造产学研融合的工
- 2024-11-10 标题:火烧云教学设计
- 2024-11-10 守株待兔的背后:成功之道
- 2024-11-10 大学生求职信:一份成功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