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年的来历 绘本故事年的由来教案
年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
绘本故事年的来历 绘本故事年的由来教案
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后一天,老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天叫做过年。
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扩展资料: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年即农历新年,今称之为“春节”,其起源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上古时代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当北斗的斗柄指向寅(正东偏北)时为立春。上古干支纪元,正月建寅(摄提格)。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
另有说法春节源于上古岁首祈年祭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用以祭农神兼及百神、先祖。每逢腊尽春来,人们就要杀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一年可以风调雨顺、无灾无祸、收成兴旺。
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
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扩展资料:
过年的民间传说说,每年在春节期间,冬天野外会出来一种叫年的野兽,也叫“夕”。年兽一年出没一次,这一日叫“过年”(年来了),过年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
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那举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炎黄先祖在于其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诀窍,年兽虽猛,但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
因此,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红春联,在家门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兽看见人家门上贴着红对联,门口有红火燃起,爆竹霹雳乱响,还会和长辈拜年,就赶走了年兽。
也有一种说法是,该猛兽是“夕”而非“年”。春节是除夕而后过年。“夕”是一种幽幽的怪物,而“年”从字义上也和动物猛兽无关,更像是丰收成熟的意思。古文中也无年兽的记录,而仅仅始于时期的说法。
关于春节来历的绘本故事熬年守岁和年兽的传说ppt版
一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每年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春节。春节里人们有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对联的习俗。这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们惊恐万分。
又到了一年的初一,人们想逃跑,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非要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不一会儿,年来了,人们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他不同意,人们只好自己去深山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的炸响声,原来,“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联对,放爆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整夜不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后形成了民间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二 绘本年的来历故事内容
《故事绘本:年的传说(彩图注音版)》内容:0-3岁是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性的佳时期。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正面教育和情景教育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性。比如,讲一些可以正面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适当的行为。经过长期正面而有趣的,宝宝自然就会慢慢养成好习惯和好性格了!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小有关。农历一年的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后一天守到来年的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温馨提示: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三 春节守岁的来历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3)关于春节来历的绘本故事熬年守岁和年兽的传说ppt版扩展阅读
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待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四 春节守岁的由来
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拜年的由来: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五 守岁的传说故事简单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
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们。
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
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
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
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
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5)关于春节来历的绘本故事熬年守岁和年兽的传说ppt版扩展阅读:
农历年的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对于人们来说,这天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日子。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祭祖,其重要的目的就是教育子孙后代要谨记孝道,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因而,对于身在远方的子女们来说,利用除夕夜的机会,与父母们一起吃顿团圆饭显得尤为重要。
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
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我国民间在除夕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从中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守岁
六 春节的来历 关于年兽的故事
1、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2、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6)关于春节来历的绘本故事熬年守岁和年兽的传说ppt版扩展阅读:
春节的习俗
1、拜年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另一种是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年的来历有什么故事呢?
缩写故事:年兽又称“夕”。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相传古时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人们利用年兽的三大弱点,放爆竹,贴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为了防止年兽的再次骚扰,放爆竹、贴春联渐渐成为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详细故事: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后一天,老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天叫做过年。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绘本《年》真正的故事是哪样的?
绘本《年》内容 · · · · · ·
“年”这个传说中的怪物,在流传久远,大家对他似乎耳熟能详,却又十分陌生,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确切地描绘他的长相,也正因为如此,越是增添他的神秘性,也就越发引人好奇,于是“年”成为大家心目中一个神秘的可怕怪物。
由于“年”在人的眼中是那么的独一而奇特,有关他的故事不胜枚举,但内容却大同小异,大多叙述他如何出来欺负人,大家如何用鞭炮驱赶他,接着又如何庆祝。大家都轻忽“年”到底是谁,为什么想欺负人,除了年终岁末出来,其他日子里他都做些什么,说到底,大家对“年”的了解有多少?
然而,我们却可以在由熊亮与耳火共同创作绘制的绘本——《年》中,一窥“年”的真面貌。在故事中,“年”是一个住在高山上的可怕怪物,每当岁末之际,会出来吓唬人,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它竟然是由孤独所聚积起来的一只怪物,因为没有人和他玩,内心空虚,情绪全都转成怒气,才会有伤人的举动。咦,这不是跟人很相似吗?其实,“年”不是山野中的怪物,而是人心灵深处的孤独怪物,平时躲在人的心中,时而出来啃噬他的主人,每到岁末,所有人都齐聚一堂,共享亲情、爱情及友情之乐时,“年”这个孤独的怪物的情绪会产生一连串的变化:由孤独→嫉妒→愤怒→想伤人,于是脱离主人的内心,表现于外,到处吓唬人。这就是让人闻之丧胆的“年”的实际由来啊!
作者不忍大家对“年”束手无策,任由“年”霸住众人的心灵。造成自伤伤人的凄惨结局,于是提供了战胜“年”的成功绝招——打电话,只要打个电话给亲人、爱人或朋友,将孤独情绪自内心深处释放出来,就无法凝聚成“年”这个怪物,或许很多人会觉得错愕,作者竟然提供“打电话”这么简单的方式,未免太孩子气了,没错,越是简单的方法,越是致胜的关键,而这也是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与作法,大人往往将问题复杂化而不知所措。
作者是以儿童的观点来叙述故事,他在前面就开宗明义的说明“年是由孤独慢慢聚积而成的”,接着直指孤独是会伤人的,而破除孤独简单的方法,就是打电话找人聊天,吐露心事。这个故事简洁有力的诠释一个抽象的名词——孤独,而且也解开了千年之谜——“年”兽的由来。
作者之所以以儿童观点为叙述手法,是体察了不是只有大人才会孤独,儿童也会觉得。尤其是现代家庭,父母亲工作忙碌,儿童又是独生子女,没有一个童伴,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自己找出方法去克服。教会孩子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事情,才是教育的目的。这本绘本故事,将大家熟悉的“年”,化身成孤独的怪物,让儿童籍由简单可行的方法驱赶,我觉得它达成了某种奇特的目的,因此,这是一本让儿童有力量的绘本。
在图画的绘制方面,同样也可体察画者的用心,尤其是在造型的设计上,画者承续了作者的精神,将“年”画得圆滚滚,没有尖锐的线条,而且整个脸部看起来憨憨的,倒有点像圆圆胖胖的小孩。无形中,拉近了儿童与“年”的距离,忍不住想贴近他,了解凶恶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情绪。……籍由阅读的认同→移情→顿悟→启蒙→成长的历程,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绘者大量用“红色”传达了年的特色,让整本绘本喜气洋洋,充满了年味再加上绘出过年的各种活动,包括放鞭炮、挂年画、提灯笼等,也让读者体会了过年的热闹气氛。
在许多出版社纷纷引进国外各式各样绘本的当儿,由国内画者创作具有传统文化、本土味的绘本故事,让我们看见绘本也正以它的风格(不管是传统或新式)慢慢兴起,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绘本。
年的来历和年的故事有哪些?
来历:“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
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故事: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后一天,老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天叫做过年,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
- 2025-04-04 襄阳有几个外国语学校_襄阳有外国语学校
- 2025-04-04 山东春考有多少学校录取(山东春考学校分
- 2025-04-04 专升本无论什么学校 专升本什么学校都行
- 2025-04-04 上海新高考改革学校 上海新高考改革学校
- 2025-04-04 大庆哪个学校可以寄宿考研 大庆有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