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敢加也的加的意思_弗敢加也上一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是什么意思
默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弗敢加也的加的意思_弗敢加也上一句
弗敢加也的加的意思_弗敢加也上一句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意思是:
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出自:《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是什么意思
{文学二、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àn wèi yì yù常识}玉帛的解释 (1) [jade objects and silk fabrics used as state gifts]∶玉器和丝织品,古时 用于 祭祀 ,国与国间交际时用做礼物 (2) [property;belongings]∶泛指财物 详细解释 (1).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 《周礼·春官·肆师》 :“立大祭用玉帛牲牷。” 《 左传 ·哀公七年》 :“ 禹 合 诸侯 於 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2).征聘贤士。 晋 枣据 《杂诗》 :“开国 建元 士,玉帛聘贤良。” 晋 葛洪 《 抱朴 子·审举》 :“施玉帛於丘园,驰翘车於巖薮。” (3).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 《左传·僖公十五年》 :“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 :“ 与 英 法 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 老舍 《茶馆》 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4).借指执献玉帛的诸侯或外国使者。 唐 柳宗元 《涂山铭》 :“﹝ 禹 ﹞乃朝玉帛,以混经制。” 唐 常建 《 塞下曲 》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 归去不称王。” 宋 陆游 《 长歌行 》 :“万国朝 未央 ,玉帛来联翩。” (5).泛指财富。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 :“谓荣显为 不幸 ,以玉帛为草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 第四本折:“ 春意 透 ,春色横眉黛,却 人间 玉帛。”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 :“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就是说 子女 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 词语分解 玉的解释 玉 ù 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 光泽 ,略透明,可 雕琢 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 金玉良言 。玉不琢,不成器。 美,尊贵的,敬辞:玉泉。玉液(美酒)。玉言。玉姿。玉照(敬称 别人 的 帛的解释 帛 ó 丝织品的总称:布帛。帛书。帛画。化干戈为玉帛(喻变争斗为 友善 )。竹帛(指书籍)。简蠹帛裂(书坏了)。 部首 :巾。
曹刿论战加点字翻译
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曹刿论战》练习题
再古义:第二次一 回答下列问题,然后背诵全文。
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2.曹刿在这次中起了什么作用?
设计第1题的目的是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段的内容,理解曹刿“远谋”的核心就是民本思想。设计第2题的目的是学生强化课文第三段、第四段中对曹刿卓越指挥才能与军事思想的描写。背诵全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两个问题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话回答,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1.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庄公一答,他认为分衣食,不过左右之人得惠“而民弗及”,是为“小惠”,故民不从。庄公二答,他认为未孚民望,则神弗福,驳得痛快。庄公三答,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到他的赞许。综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战机。他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关于背诵:难点是段,可用二人对话的方式练习。解决这个难点后,再抓住“远谋”这条贯穿全篇的线索背诵全文。教师可根据各段内容及形式的特点给学生以恰当的提示,例如第二段就可以用“鼓”“逐”二字提挈。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并说说与它们现在的常用义有什么不同。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避免望文生义。
1.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2.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3.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7.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三 结合下面一段材料,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革命的战略问题》)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即曹刿的“远谋”。
提示:“取信于民”指庄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心力为老办实事;“彼竭我盈”指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人才次击鼓之时;“辙乱旗靡”指的是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确定没有埋伏才下令追击的时机。
《曹刿论战》练习题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曹(guì) 又何(jiàn)焉 肉食者(bǐ) (fú)敢专也
小惠未(biàn) 大小之(yù) 小信未(fú) 下视其(zhé)
二、指出下面加点字古今意义的区别。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2.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3.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4.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三、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四、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列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个’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本语段选自课文( ), 相传作者是 。
2.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写在文中的括号内。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小惠未偏( ) (4)神弗福也( )
4.跟“何以战”中的“以”意思不相同的是( )
A 必以情 B.可以一战 C.必以分人
5.本语段论述的能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6.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语文8年级人教版文言文所有字词翻译以及注音
一、课外拓展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千百年来,写桃花的诗句可谓数不胜数。你能再写出有关桃花的一句诗词吗?
, 。
二、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
遂与外人间隔( )( ) 不足为外人道( ) 诣太守( )
此中人语云(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 ) 今义( )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 ) 今义( )
闻:古义( ) 今义( )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翻译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课内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补足原文。
2.用原文填空:a.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b.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参
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三、①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条件关系
②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等方面
古义:听见;今义:;嗅
四、C(因为题干中“皆叹惋”的“皆”字译为“全,都”,而C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详细、详尽”,所以选C项)
五、①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快乐悠闲,自得其乐。
②这个人(渔人)一一详尽地向桃源人说出了他所听到的事情,(桃源人)都感叹惋惜不已。
六、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a.“甚异之。”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和不顺,都可能历经苦难和艰辛,而只有经历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C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D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答: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答: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答: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环境是怎样的?
答:动荡,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环境以及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答: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动乱,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黑暗动荡,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答:环境优美,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答:寄托自己的理想,反映广大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答:(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四.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答: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
答:它与当时的黑暗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答: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答: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答: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答: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陋室铭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
【名】有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
{词类活用}
【牢】: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乱】: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侵扰。
{解释各句加线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只是 )(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弄,这里指弹琴 )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
二. 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 ,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得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室主)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三.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三峡》
1. 本文出自北魏时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
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略(一点儿)无阙处(通“缺”,中断) 重岩叠嶂(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见曦月(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绝)
林寒(清凉)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接连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3.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B )
A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以钱乞之(有人) B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树林)
C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沿溯阻绝(断绝) D素湍绿潭(白色的)可以调素琴(古朴的)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D )
A.自三峡七百里中(在,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 答:写了冬、春季的泉、树、山、草, 冬: 素湍绿潭 春: 清荣峻茂。所写景物的特点是壮丽、奇伟。 B.夏水襄陵(丘陵) 暮至江陵(地名)
C.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D. 回清倒影 盖竹柏影也(影子)
4. 翻译下面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呈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5. 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答:连和高。
“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见;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6.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答: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答:①夏季:水势迅疾凶猛。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③秋季:凄凉异常。
7.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答: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湍急。
8.春冬季节分别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致?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理清第三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9.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答:抓住了猿。写“高猿长啸” 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凄清肃杀)的气氛。
10.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又因为三峡的水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11.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答: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12.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答谢中书书》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答谢中书书(书信)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四时(四季)俱备(都夕日欲(快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跳)实是欲界之仙都(判断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2、.翻译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啼鸣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山川之美景。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6.“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答: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8.《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9..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答: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写,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们都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三苏。
2.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解衣欲睡(想要)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至承天寺( 于是,就 )
怀民亦未寝(也)(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到 )庭下(院)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
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但少闲人( 只是 )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月色人户(窗户)(正确为门)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正确译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辨析下列多义词: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2)实是欲界之仙都(七情六欲) 解衣欲睡( 想要 )
3)自康乐以来(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遂至承天寺(到)
6.译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
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上文共分三层: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8.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答: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9.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旷达、豁达 的心境。
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答: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莫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上的失意,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满足和。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1.为什么“欣然起行”?(用原文回答)“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但也流露出之感。
1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特殊句式: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4.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曹刿论战》中的特殊句式、特殊字词、一词多义、通字、古今异义
你好!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战?“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2、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在长勺交战。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是不会听从您的。”
2、省略宾语:
必以分人。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文: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重点字词: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
【弗]不。【专1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
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 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
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I动词,赐福,保佑。
肉食者谋之【狱】案件。
【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
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小结
1.古今词语
伐(
古义:讨伐,攻打 齐师伐我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 又何间焉
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
今义。卑鄙
牺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即使)乘(驾)奔(飞奔的马)御风 不以疾(快)素(白色的)湍绿潭(急流的水)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急流冲荡) 良多趣味(真、很;实在) 晴初霜旦(早晨)牲(
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 牺牲玉帛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弗敢加也
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必以信
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 小大之狱
今义:
虽古义;即使 虽不能察
今义:虽然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 思之属也
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字
编 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请求 曹刿请见
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跟随 战则请从
服从 民弗从也
故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
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凭 何以战
把 必以分人
之代词 指这件事
助词 的 小大之狱
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上学期间,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译文对照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的军事理论家。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想俸禄的人。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徧:一作“遍”,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7)加:虚报。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6)一鼓作气: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4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
- 2025-05-04 重庆科技学院校园设计(重庆科技学院校园
- 2025-05-04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院校电话_江西财经职业
- 2025-05-04 全封闭减肥夏令营价格(全封闭减肥训练营
- 2025-05-04 会计初级成绩公布 会计初级成绩公布在哪
- 2025-05-04 2018吴江高考状元_2021吴江高考状元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