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对人的重要性 恻隐之心的正确性
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应该是所有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所应该拥有的,并且认为,以“恻隐之心”做底线,可以很好地建立完整的道德体系。
恻隐之心对人的重要性 恻隐之心的正确性
恻隐之心对人的重要性 恻隐之心的正确性
恻隐之心对人的重要性 恻隐之心的正确性
首先,“亲亲之爱”和“忠恕之道”,虽然很有道理,也符合人的基本行为标准,但是,不代表这两个理论是没有丝毫问题的。从表面上来看,这两点似乎并不难以实现,至少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点不难。
因为这两点在某种程度上来看都是人之常情,自身对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爱,是通过血缘关系所延伸出来的,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所有道德基础层面的要求。
当人们拥有了“恻隐之心”之后,就能够更方便的由此及彼。由于对某件事、某个人的不忍,推广到对全世界全人类的不忍,进而推广为普天之下的仁爱。
同时,“恻隐之心”的具备其实并不难,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就比如说一个婴儿眼看就要掉进井里去了,相信任何一个过路的人都会上前去搭把手,这其实就是恻隐之心的一种体现,它并不是一种让人望而却步的东西,反而是人人都有,并且在不自觉当中就能够加以应用的东西。
所以,只要把这种人人都有的不忍之心,推广到所有的事情上去,其实,也就能够实现仁爱了,这其实是一种无尽的力量,所谓: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告诉我们做人的什么道理?
这个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非常的真诚,不能怀疑我侧隐之心,
因为有些时候还是要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做,只要是对彼此都好
意思:形容对人寄予同情。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拼音:cè yǐn zhī xīn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父母教育我们学会做事前要先学会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就要有恻隐之心,正如孟子中说的什么?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解释:同情心,人人都应该有。出自春秋《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原文: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一起著书。
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人区别于动物,在于有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儒家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在于是否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善”的一种表现。孔子所谓“君子远庖厨”,便是担忧君子见惯了杀生血戮,而失了恻隐之心。可见,环境对人的心理、生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下,人与人之间多了猜忌,失了信任;多了冷漠,失了温暖。学习到的知识越多,理解的程度越深刻,感知到的事物情感越复杂,人们愈发产生了自己对于三观的建设,以及对于“中庸”的自我阐释。
康德曾提及过“感性”与“知性”。如果说“感性”源于“心”,那么“知性”便源于“脑”。“感性”注重于内心的感受与想法,无关对错,只关乎人本身的理解与看法,仅此而已;“知性”注重于科学的思考与方,从认知与客观角度而讲分为正确与否,人们更尊崇真理,并在逐步向之靠近。
我认为,科学与人文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优劣,但二者合一,才是人真正必需的。在如今科学背景的大主流之下,人文主义的光辉被湮没了不少。故有如今的所谓“人性”的转变和人心得“脆弱”(人云亦云,易受环境的影响)。
愿人文光辉再现光芒。今各路为之努力者,皆应以情,皆应以赏。情化众心,赏引效仿。日月星辰,吾为尘埃,只可赏化于心,击以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诉的道理是说:人性本善,也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都有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是孟子的观点。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
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一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
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
- 2025-05-04 深圳中学普通班高考_深圳中学高中部每年
- 2025-05-04 博白文地今年高考上一本线 博白文地高中
- 2025-05-04 南京二本计算机学校有哪些(南京二本类院
- 2025-05-04 精卫填海故事(精卫填海故事视频)
- 2025-05-04 南溪一中2016高考成绩 南溪一中录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