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高考改革案延迟_2018年高考制度

浙江高考试点方案幕后:2年先后修改超30次

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具体内容

浙江高考试点方案幕后:2年先后修改超30次

2018新高考改革案延迟_2018年高考制度2018新高考改革案延迟_2018年高考制度


2018新高考改革案延迟_2018年高考制度


改革时间线

高考改革大幕拉开,幕后有怎样的故事?钱报记者专访省教育厅

刘希平揭密:为何试点是浙江

本报记者王玲瑛

这次新高考改革,由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之前,相关省份传出过试点消息,敲定的是浙江和上海,成为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选定浙江,昨天,刘希平把原因归结于,浙江有全面的高中新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的良好基础,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来也渐,其入也深”。

为什么试点是浙江

因为有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础

这是一个快得出人意料的时代。

2年前的9月,浙江开始全面推行“深化高中课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当时钱江晚报记者采访刘希平时,他预计10年后,高考改革将与高中新课改配套,给学生更多自。那时刘希平还有些无奈,与高中课改相衔接的高考制度,是层面的设计,浙江希望在层面能早一些进行高考改革。

如果高考改革遥遥无期,这意味着,高中新课改会走得有些踉跄,一只脚往前走了,一只脚还在原地。这样的现状,会让家长和高中老师忧思重重,累觉不爱。

仅仅过了2年,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浙江和上海成为了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2008年,浙江做了小范围的考试科目高考改革,英语听力、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实行平时考试,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

2009年,浙江高考科目进行分类,考生可在三大批次中自主选择。批科目,在保持原有“3+X”组合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第二批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第三批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考生可以自主选择,量力而考。

这个方案实施后,学生司司长王建国在一次调研中不无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推进高考改革的信心”。

2011年,浙江高考招生率先尝试“三位一体”,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刘希平阐述,当时深化高中课改设计,是想为学生找一条多样

化发展之路。之前,在普通高中,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升学。教育更多是一种标准化培养,让所有人在一个模子里成长。但有的人,天生对动手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艺术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数学感兴趣……统一学习,就会学得很痛苦。深化课改,是想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将来对他有益的、适合的东西。

2013年,浙江省提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使之升格到考试要求。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

这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成绩提供了制度支撑。

此外,浙江高考的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

“2009年的浙江高考科目分类,与当下高考改革方案的分类考试,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2011年,浙江‘三位一体’招生提出的综合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高考相结合,与今年新高考改革方案,在脉络上也是一致的;2012年,深化高中新课改,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刘希平说。

为什么设计了那么多科目

因为想让学生有个性化选择

高考改革方案纷繁复杂,细节林林总总,但改革的内核却很清晰: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给学生和学校更多选择空间,使之符合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选择权,或者说选择性教育思想,是刘希平担任浙江省教育厅期间,数不清在多少场合或会议中阐述过的教育理念。

在深化高中课改时,他就说过,“我自己想像,经过多少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落地开花,以前那种育人的统一标尺,会完全改变。衡量学习,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的成功。”

这个“多少年的努力”,当时刘希平做了一个估计:10年。

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这10年的预计,将大大缩短。

“高考确实是个指挥棒,它对现实教育影响很大,会倒逼高中新课改,给学生学什么,考什么,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刘希平把“选择权”比喻为理解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钥匙,理解选择权,也就理解了新高考。

“要理解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为什么设计了那么多科目让孩子选,那么多考试机会让孩子选,就是想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文理混搭

,可以跨界,孩子不用苦苦地和自己的短板较劲,使他更多品尝到自己的成功。”

“我们现在都认同,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的教育。但什么教育才适合孩子,我们很难事先设定,选择性教育,就是要在学和教过程中不断发现,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不是孩子的次选择,就一定是他的兴趣、能力,他也要靠选,靠试,然后调整。”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老张家的孩子学奥数被自主招生了,我家孩子也去学奥数;老李家的孩子学钢琴被当作特长生招走了,我家孩子也要去学……家长要做的不是跟风,而是发现孩子的性,发现孩子的特长,而不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来事先设定。”浙江新高考改革,昨天只是拉开了大幕,具体实施还有非常多的困难。刘希平目前的担忧是诸多期望值的冲突,“我理解,各界对高考改革方案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很多期望值在当下无法满足,甚至很多期望值是互相矛盾的。比如专家希望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招生权,但家长也许希望有更多刚性要求,以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我们只能不断探索,让制度向更合理,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去做。我想,未来总会越来越好。”

昨天公布的试点方案

全程参与方案起草修改的一位教育行政部门告诉钱报记者,2013年年底的方案,基本格局与现行方案一致,像不分文理、选考科目多次考试等都没变,每次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早先的方案里,学业考试分等级,在等级制转换赋分时,原来的设想是5分一档,后来高中们提议,档次别太大,后来改成了3分一档。

这位透露,方案征求意见,邀请最多的是高中,包括重点中学、农村中学、普通中学等学校的代表,然后是省里的意见,高校的意见,专家的意见,一定范围、政协委员的意见等。

作为层面的改革,高考改革方案保密要求高。一名中学说,“我们参加会议,都有保密要求,现场不能做笔记,不能录音,不得拍照,方案看可以,但不准外带,也不能做个别解读。”

“新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考模式的改变,引发学校管理要变革,传统班级、传统的教学流程、课时安排,都要重新设计,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一定要学会自主选择。”一名说,这中间压力很大,特别考验执行中的智慧和艺术。

浙江

高考试点方案要求,高校要提前公布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2016年10月,浙江将次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省外高校能针对浙江试点,提前公布选考范围吗?

省教育厅昨天表示,已经对省外高校提出要求,这一点浙江考生和家长不用担心。

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全国统一考试,浙江还能自主命题吗?

浙江教育厅表示,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表示。但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将逐步增加全国统一命题,所以浙江还在等的统一安排。2016年和2016年高考,语文、数学还是浙江自主命题,外语笔试也是浙江自己命题,听力委托考试中心命题

湖北省新高考确定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实施

参考资料:

湖北省新高考确定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实施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2018年启动,2021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记者从了解到,我国高考改革正平稳有序推进,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由各省向发布。

后续省份成熟一个改革一个

目前,8省市结合本地高中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等实际,因地制宜制订了改革方案,将向发布。

此前《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按照“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效果”的`原则,组织专家对后续省份进行实地评估,成熟一个进入一个,确保改革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数据解读】全国高校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

昨天,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教育事业发展有关情况。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比上年增加3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833万人。

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共有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另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15个。

刘昌亚表示,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规模继续呈现稳步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22.16万人,比上年增长2.78%。全国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比上年增长2.95%。

统计显示,全国共招收研究生85.8万人,比上年增长6.43%,其中招收博士生9.55万人,硕士生76.25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234.17万人。

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9万所,比上年增加了5128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了535.97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7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6万人。

江苏新高考方案出炉 带来哪些新变化

刘希平把浙江这些年的“渐入、渐深”改革排了一个时间表:

变化一:新方案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启用

解读:根据要求,江苏省新一轮高考(课)综合改革方案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启用,在2021年普通高考中正式实施。也就是说,正在就读初一的学生,将成为首届新高考考生。

方案的调整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他们还有5年时间去调整,甚至在目前就能够作出相应的调整。新方案正式实施后,不同的学生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男生会结合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所选的学科发挥出水平,女生也一样。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将被强调。

变化二:“6选2”调整为“6选3”,不分文理

在新方案不存在物理、历史方向的模式下,理论上出现了20种选择可能。根据往年经验,新高考模式实行之后,实际选择组合没有计算中的多,应该不会超过10种。由于高校不同专业对文理还是有划分的,考生还是会根据高校对科目要求合理选择,因此最终“文搭理”的选科并不会很多。

变化三:英语(课)听力口语将实行一年两考

解读:英语听力和口语改革后执行一年两考,笔试分值以及是否实行一年两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构成,满分750分。考还未确定,但英语科目总分值提高是总趋势。

变化四:“小高考”将推行一年两考

现行模式中,“小高考”要过关必须达到六C,由于选修两门不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因此学生“小高考”科目实际为四门。新方案中对“小高考”究竟考几门这一点并没有明确,需要等待更具体的配套政策。但科目可能会增多,也将推行一年两考。

变化五:选修3门计入总分,高考总分将达到700分

解读:“6选3”后的3门学科可能计分不记等,这样一来,江苏省高考总分也将进一步增加,可能接近浙江新方案的700分。

从2008高考改革后,江苏省高考相对其他省总分比较少,录取时同分数考生多,常常出现同分学生将语数两门分数相加,总分再排序进行录取的情况。分数扩大以后对于考生区分度比较明显,同分学生有人被录取,有人不被录取的情况会相对减少,高校录取也会更加公平。而选测科目的分数该如何折算成分数计入总成绩,相关实施细则尚未出炉。

高考改革时间

“从初稿到昨天方案公布,据我估计,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大概修改了30次以上。”一位曾参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调研的中学昨天透露。

新高考制度实行的时间因地区而异,但大多数地区在2017年开始实施。

2023年全国高考于2023年6月7日至8日举行,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万。3+1+2省份高考时间为6月7日、8日和9日三天,此外综合改革3+3省份高考时间为6月7日、8日、9日和10日,一共四天。

我们所说的高中生高考,是大陆高中学生在完成高中教育后参加的一项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1、高考内容和形式。

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地理和三门文科综合科目,分为考试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两部分。考试形式为笔试,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体育锻炼情况、工作情况和创新研究情况等四个方面。

2、高考改革措施。

3、高考的重要性。

高考的成绩决定着学生能否进入心仪的大学,对于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考备考需要认真对待,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还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4、高考制度的评价。

高考制度在提高教育素质和扩大教育公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降低课程多样性、加强应试教育等。因此,高考改革需要不断进行,以适应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总之,高中生高考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未来早在去年年底,浙江已拟定了一份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只等全国方案出台,根据全国方案做出调整,再向公布。那时,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说,浙江争取成为试点省份,但还没有把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高考备考,并不断推动高考制度改革,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程度。

为什么山西高考改革还没有动静

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山西省从2高考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多元评价、分类招生、高校自主选拔、区域均衡发展等,旨在减轻高考对学生的压力,提高高等教育的素质和质量。018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新的3+3考试办法,英语一年两次考试机会。高考改革方案实行后,高考科目调整为“3+3”,即保持现行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不变,将现行的文综、理综调整为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并计入高考总成绩。

新高考合格性考试不过的影响

新高一位高中则透露了更详细的时间表,据说明年5月之前,各个高校会根据专业要求提出对学生必考科目的要求。考合格性考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可参加相应科目下一次考试。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合格性考试的补考,由各设区市组织,学校实施。

新高考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极其关注。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

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有专家担心,高考改革如果只是局限于科目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也进行改革,可能令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2018年11月,江苏、湖北、福建、辽宁、广东、重庆、河北、湖南八个省(市)经评估,达到新高考启动条件,被批准启动。新高考改革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选科和录取形式上,不再分文理科,而是6科选三科,再配上语数外根据2月26日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高校共招生7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3.87%。201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比上年增长2.81%。,简称“3+3模式”。

江苏高考几年改一次?

解读:和现行高考方案相比,选考科目由现行的“6选2”调整为“6选3”,即由学生在思想、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选考科目,并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有五次改革。具体如下:

对于来说,这已经是最为公平的方式了,想要改革,等你成了人在说吧

1、2000-2001年:实行“3+小综合”模式。

在原来全国统一高考实行的“3+2”模式(1994年-1999年实行)基础上,2000年,江苏高考变成“3+小综合”。“3”指所有考生都要考语文、数学、英语,“小综合”指文科生考、历史、地理,理科生考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1张试卷。文理分科仍然实行。

2、2002年:“3+大综合”模式。

“3+大综合”模式在江苏只实行了1年,除了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外,所谓“大综合”,考生要做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6科的大综合试卷。

3、2003-2007年:“3+1+1”模式。

这个模式在保留语文、数学、英语3门必考科目的前提下,另外2门由考生在、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课中自由选择,其中的“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另一个“1”,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这样的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学生可以跨文理课界限选择考试科目。

4、2008-2018年:“3+学业考+综合素质评价”。

2005年秋季开始的这套高考模式,“3”指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语文、数学有附加题,“学业水平测试”为、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

其中必选测试科目2门(物理、历史),必修测试科目5门,成绩实行等级计分,“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普通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

5、2019年采用“3+1+2”模式。

新的高考模式中,总分值设置为750分。考试采取“3+1+2”模式。其中“3”是指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1”是指考生在物理、历史两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所选择的1个科目,“2”是指考生在思想、地理、化学、生物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所选择的2个科目。

根据时间安排,江苏省自2018年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即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启用,在2021年普通高考中正式实施。

改革背景和过程:

考试招生制度是基本教育制度,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根据统一部署,江苏省作为全国第三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8个省市之一,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自2015年起,江苏省组织开展了深入系统的调研,先后召开近80场调研和征求意见会议,听取各界意见建议,总人数超过0人。同时,重点针对方案的核心内容,组织有关专家团队进行可行性和科学性论证,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完成了《江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2018年高考改革方案有三年六考吗

一、均不分文理

1、高考改革方案没有什么三年六考相关的内容,不知道是哪里得来的三年六考。

一是极大地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2、高考改革方案其中有一条是关于英语一年两考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高中三年就是六考,而是只有两次考试。

3、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其中一次就是每年的6月与高考同时考试,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新高考改革是哪一年

3门选考科目将以等级方式确定,换算成分数后记入总分,从考试时间上来讲,与原有考试时间一致。至于改革后的高考各科总分值,目前尚无定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鞠勤介绍,总分值定为多高,正在听取各方面意见。浙江高考改革后的总分为700多分,江苏新高考方案总分超出现有的480分,与浙江分值接近。

2014年9月,以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启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

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采用3+3模式,2017年启动,2020年首届新高考;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2018年启动,2021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料。

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省份,2021年启动,2024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8省份,2022年启动,2025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模式解析

根据各省份实施方案,前两批试点省份是“3+3”模式,而第三批采取的是“3+1+2”模式。

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中选择2科;统考科目和首考科目计原始成绩,选考科目则按等级赋分后计入总成绩。

“这是充分考虑各省份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以及改革阶段特征的结果。”福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3+1+2”方案有12种组合,大幅降低了新高考对高中师资、教室等软硬件资源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推进改革的难度。

考试中心常务于涵表示,“3+1+2”方案与此前“3+3”方案在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

在选择的维度上,既其中,3门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中科目(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再选科目按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要保证个体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顾及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局部上的刚性限制,更要体现整体需求和长远利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