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结婚风俗_青岛结婚的风俗
我是青岛的对象是甘肃平凉的,谁能给我说下那边的订婚习俗?
对酒,那两瓶用红布包的酒,里面在女方家后装上五谷,再把空瓶拿回你家。放礼钱,你随便给。陪同女方买套衣服,给丈母娘和小姨子也要买上。其他的我也不太知道了
青岛结婚风俗_青岛结婚的风俗
青岛结婚风俗_青岛结婚的风俗
四色礼,双份的,订婚就是要订钱,哈有两方父母或者介绍人要坐一起谈,家道好的>稀饭,要朋友亲戚请来待个客等。
听说那边的所谓的“锁这个肯定5号 啊钱”是挺讲究的,但是也要看你对象的家人他们的态度及在对子女安家的方面的看法了。
祝你们幸福!!!
你知道青岛订婚有什么习俗吗?
1. 下柬子:在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会选择一个日子,携带聘礼到女方家去,这个过程叫做“下柬子”。在女方家完成相关仪式之后,女方也会选择一个日子,把男方的柬子带回男方家,这个过程叫做“回柬”。我去年订婚时,我老公买的东西包括六条鱼,八斤肉,六礼盒红酒,两箱啤酒,粉丝六包,点心若干,糖若干.另外还有首饰,两套衣服,一双红鞋子,一个红棉袄,两个红包袱,一条毛毯,两条被子,还有礼金36800和2000改口钱,定亲当天酒桌上两人给双方父母敬酒,并改口,下午女方一人随男方回家,男方晚上请亲戚吃饭,女方带上回给男方家的礼品,包括六祥里面的各两样、十个大馒头,一套衣服,通常是西服,还有鞋子,另外还要回一定数额的礼金,通常将零头钱作为回礼,不过男方家一般只留下改口钱,我当时回给男方家8800,我婆婆留下2000。
青岛有彩礼,给女方定亲钱 好象女方没嫁妆昂(男方很吃亏)。。搞排场去请个锣鼓队弄几个耍狮子(我见结婚都这样)基本没什么特别的风俗。重要的是给钱。还有六样东西是:喜糖,点心,鱼,肉,粉条,酒。
传统一点的习惯就是:2600元订金。+两套衣服(也可以等到结婚时给)+
一个戒指(金的),外加几百块钱买饼干、糖果之类的就行了。这只是订婚哦,有别于“过大礼”的。这个订婚和结婚是两码事,订婚只是说明双方父母都认可了这门亲事。“过大礼”是完成后,就定日期,结婚的。
订婚当天,新郎要带的聘礼有订婚戒指、礼金(也叫订婚钱)、两个红包袱、两条红腰带、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小六样,女方家要给男方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
订婚主要是礼金方面,礼金通常有31800元100000元不等(我晕,记得不久之前还是10001),具体数额由双方家长在订婚前商量好,到时候男方家给女方家一个存折就好。(也有例外的,有一个朋友订婚,女方家是李沧那边的,给的就是,还要摞起来放在桌子上摆几天,啥规矩这是?摆着好看?这个事情可不能马虎,因为礼金的问题搞得双方分手的,不在少数)。
现在的人没以前那么讲究了,有的不用订婚就直接结了。如果要订婚的话,男方和女方家一起吃顿饭,宴请一下双方的主要亲朋,并要当着他们的面改叫爸爸妈妈,然后双方家长给你们个红包,这叫改口费。
六包喜糖,六包点心,六条鱼,六斤肉,六包粉丝,六瓶酒,鱼好象是要黄花鱼.还有定亲钱.女方除了肉不返,各样要返两包。
青岛流行什么小六样。包括:六斤肉(一刀切的)、六条带麟的鱼(黄花鱼)、六瓶酒、六斤糖(六盒也可以)、六扎粉丝(用红线扎起来)、六斤点心(六盒也可)。
以上的每样(肉除外,俗话说闺女是娘身上的肉,是舍不得给别人的)一般女方家都会返还给男方家这是过去青岛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习惯叫“苞米饼子”,是用玉米面和带头同加水放入锅内做成,有烀饼子、蒸饼子和菜饼子等多种。菜饼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叶子上锅蒸熟,是人们度荒年时的主食,现已无人食用。另外还有用少许白面(小麦面)做成的“发糕”,则属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节日中食用。一些,每种两份或四份。
我在崂山,订婚当天中午男方一家三口带上彩礼去女方家里做客吃饭,女方叫上家里的亲戚陪男方吃饭.青岛地区都大同小异。
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
旧时,新婚夫妻在侗房揭盖头时方能见面。为了防止受媒人欺瞒,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听,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龄与媒人说的是否相符,同时还要打听男方的为人和家庭境况。如今相亲己成为公开的必不可少的程序。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不相同的,都是有 别的上海婚俗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福建婚俗
订亲必须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门,聘礼相人们乐于把这种筵席称作“光铺张不浪费”,因为许多大菜都是青菜垫底,上面盖上一层猪肝、猪肚等肉类,仅仅走走过场而已。但这种繁琐而又浪费时间的礼俗,也足以使一些年轻的赴宴者望而生畏了。 逢宴必备酒,无酒不成席。在筵席上,主人总希望客人开怀畅饮,敬酒的礼节也多种多样。斟酒必须斟满,叫“茶要倒浅,酒要倒满”;敬酒要自己先喝,叫“先喝为敬”;敬酒还要连敬双杯,叫做“好事成双”;而劝酒的辞令更是五花八门。当简单,并当众交送女方,女方回赠一条手帕,这样就算订下终身。出嫁前夕,新娘会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则叙旧话别,二则取个"旺气"兆头。次日中午女家办"送嫁酒",散席后,母、婶、姑和姐妹围着新娘,抱成一团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新娘出门时多穿上裙装,但也可用红色衣裙代替。新嫁妆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为了让女儿嫁得风光,女方会预备数量多而贵重的厚礼,于出嫁当日随新娘之后浩浩荡荡地送到男家,有时候送礼的队伍会由好几辆车和一大群亲友组成,场面壮观。在新娘嫁妆中,除传统的中式礼仪用品及金器外,并包括家庭电器,大型家具甚至单车或电单车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会带一副新碗筷,以示从现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饭。新娘进门后,要向男家家中所有亲属敬茶,即使是几岁小孩也有份儿,次序按辈份年岁而定,敬茶时,长辈会送赠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妇。而向女性长辈敬茶时,会将一个发夹夹在长辈的头发上,并回赠一只戒指。完成大婚仪式后,便会设宴招呼亲朋邻里,传统上,男、女家会分别设宴,如男家于婚礼当晚摆酒,女家则于翌晚设宴,遇有亲朋众多或同村乡里甚多时,婚宴可能连续数天。嫁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回门,一般不留宿,待婚后满月,娘家再请他回去长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满月"。次年正月,娘家请春酒,新娘会与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门后,娘家房族亲戚轮番摆宴请酒。事后,新女婿回赠每家一包红枣或冰糖等婚庆用品,以示答谢,至此,嫁娶过程才算全部完结。
我是青岛的女方是苍山定亲了对象现在讲下柬子 过红是什么意思?我需要做什么?谢谢明白的给解释
过去,男方将婚礼日期写成柬帖,叫“婚书”送往女家。婚书上除婚期外,还有新娘下轿方向等内容,都是请先生事前卜定的。婚书要在婚期前40天发送,以便双方都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如今,此俗已废除。2. 过红:在订婚之后结婚之前,男方会选择一个日子,携带聘礼到女方家去,这个结婚可以说是人生大事了,而在结是有非常多传统习俗的,但是不要忘记了是一个非常多土地的民族,所以说南北方结婚是有很大的异的,接下来就让我一一介绍一下南北方结婚之中的不同之处。其实结婚最重要的就是一场酒席,而对于酒席的开办时间,南北方就有很大的异,南方人结婚一般都喜欢在晚上吃酒席。北方人结婚却习惯在中午的时候就开始吃饭,这就是非常大的异了,毕竟一个是迎着烈日当头的好兆头进行开桌吃饭,而一方又是夜幕降临之际开始吃饭。提,这主要是因为在以前北方那边日落的比较早,所以早点吃饭的话就可以让宾客能够早点回家,不耽误他们的行程。而南方日落的比较晚,天气也比较热,所以说宾客可以待到很晚而吃晚上的饭也会比较热闹非凡,更加符合南方人的生活习惯。而除去这些习俗上的不一样,连结婚酒席上的菜色也有非常多的不同,就比如南方人就是比较喜欢偏清淡一点的。菜色,鸡和鸭都要比较丰盛,而北方人结婚就比较喜欢吃北方的。那些大菜还有饺子也是不可缺少的。其实主要还是根据南北方饮食习惯的异来决定,烹饪的菜肴也没有很多定性的规矩,还是看宾客的饮食习惯和新郎新娘热爱的饮食。但是随着现在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现在人的婚礼不仅仅是局限于南北,甚至还有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西式婚礼就是按照西方人结婚的规矩去教堂举行婚礼,看起来也是非常的新奇的。我认为,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结婚主要还是图一个热闹和喜庆,其实不用太过于注重规矩。过程叫做“过红”,也就是“过彩礼”。在女方家完成相关仪式之后,女方也会选择一个日子,把男方的彩礼带回男方家,这个过程叫做“回红”,也就是“回彩礼”。
作为青岛的女方,您需要根据当地的习俗来准备相应的仪式和物品。在“下柬子”和“过红”这两个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些固定的聘礼和仪式,比如红包、礼物、宴席等。您可以与您的伴侣商量确定需要准备哪些聘礼和仪式,并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您也需要尊重和配合男方的家人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男方是青岛人,女方舅舅要给见面礼钱吗?
舅父对姊妹之子女称“外甥”、“外甥闺女”;对姊妹之孙子、孙女称“外孙”,但发音上却与“外甥”相同。您好,亲舅舅,作为长辈,我在市区,婚嫁礼仪更趋向简单化。一般是结婚当天上午,新郎由男傧相陪同到女家迎亲,新郎向岳父母鞠躬致谢。并与新娘一起吃饺子,吃饺子时碗里要剩双数。随后接新娘返回,到男家的时间必须赶在中午12点前,所谓“不能误了时辰”。至男家后,新郎、新 娘要吃“宽心面”。认为是应该送一些。简单的礼物的。你表示对舅舅的尊重,毕竟您是小一辈,而且还是女方的舅舅。这样也有代表了,女朋友在你心里比较重要,您是尊重他的家里人的。
我是山东青岛的 按照风俗 结婚三日回门 算不算结婚当天 就是说2号结婚 是4号回门?还是5号回门?
闹房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俗话说“新婚三日无大小”。所以不分大小辈份,亲友都可以闹新房捉弄新娘,由于乡俗以为不闹不喜、越闹越吉利,因此,闹房常会使新娘叫苦不迭。 婚后3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叫“回门”。胶州等地是婚后第2天新郎、新娘到女家认亲,第3夭返回男家,第6天新娘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第9天女方接新娘回家,叫做“叫二,还三,住九”。以后按正常亲戚走动。不算啊 5号去 亲爱的 请采纳!!!
结婚之日算起,第三天就回家。也就是你老公家客人走了的第二天。四号上午回妈那里就对了。
当天是算的
是4号
四号!
临两天回在外人面前,旧时,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俺老婆”或“俺家里头的”;妻称夫为“俺当家的”或“俺外头的”。现在,年轻人则多称“俺对象”或“俺家小X(姓)”,年纪大的则多称“俺老伴儿”。媒
谁知道青岛订婚的习俗啊?
平凉市所辖市县,其订婚的习俗各不尽相同,但在交付彩礼、拴钱、给父母磕头致谢、彼此给对方互送纪念品以及置办必须的生活用品方面大致是一样的。如果你要详尽的仪轨,就需要说出你的对象的具体地址。我认为订婚是两个人的事,双方约定好了,两边家长也同意了,约定一起见个面,聊聊天,商量个结婚日子。去了这些红腰带、红包袱之类的。
青岛人豪爽、好客,重视礼仪往来,不管平日生活如何简朴,遇到办席请客,也必尽力办。这本是一种良好的习俗,但过分讲体面、重形式也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看了以上这些东西,觉得就是一个字:俗。
青岛平度订婚给女方彩礼多钱
2022年平度彩礼钱一般给6.3万。2022年山东平均彩礼金额为6.3万元,与首都齐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万元,在全国排名中后,因此整礼金额不算高。根据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彩礼钱的数量也不同。彩礼钱是保留旧时结婚风俗,由男方支付给女方的聘金。平度外祖母之兄弟称“舅老爷”,其配偶称“舅姥娘”、“舅姥姥”;市是山东省青岛市下辖县级市,位于胶东半岛西部,是山东省“下柬子”和“过红”是当地的婚嫁习俗,具体如下:面积的县级市。
青岛订婚时有何风俗?订婚时要给哪六样?
青岛有彩礼,给女方定亲钱 好象女方没嫁娶亲是婚礼中最热闹也是最繁琐的一个环节。妆昂(男方很吃亏)。。
搞排场去请个锣鼓队弄几个耍狮子(我见结婚都这样)订婚后,双方夫妻关系算正式确立,别人就不再来求亲了。基本没什么特别的风俗
重要的是给钱
六样东西是:喜糖,点心,鱼,肉,粉条,酒
大哥哥。。大姐姐谁能吧青岛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告诉我,字大约在400字左右求求你们啦~~~谢谢你们
妻之父母当面称“爹”、“妈”或“娘”,对外人称“丈人”或“丈人爹”、“丈母”或“丈母娘”。在当地,客人进门时,即便已近中午,主人也要先打荷包鸡蛋,叫“烧水喝”,然后再备酒备菜,开正席。临别前还要再设一餐,表示送行。
民间筵席一般先设茶点,再上4至6个冷菜拼盘,然后逐步上8到12个热菜,叫做“几盘几碗”,城市筵席以精巧为上,农村筵席以丰厚为好。
胶州马店、沽河、胶菜等乡镇寿辰、婚丧等筵席要上5道饭菜:道是4盘点心和茶水;第二道是米粥,加4种小咸菜;第三道才是大菜,一般为24个或48个,最多的可达64个菜;然后还有第四道的水果、茶点和第五道的糖果、花生、瓜子等。第五道上席后。主人宾客还可边嗑瓜子边海阔天空地神聊,从上午9点坐下,要吃到掌灯时分,方尽兴而散。 筵席的上菜顺序也有规定,道菜上鸡,因为鸡象征吉利。然后是海鲜、肉类等,无特别规定,一道必是鱼,而且是带鳞的全鱼,取连年有余之意。这样,首尾两道菜就概括成“吉(鸡)庆有余鱼)”了。
近来,有一些劝酒词很时兴,如“感情深咱就一口闷,感情浅你就舔一舔”。被敬者则推辞:“咱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吧!”于是推推让让,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大家都一醉方休了。 过去,筵席上多喝即墨黄酒和农家自己用地瓜酿造的白酒,用小锡壶烫热后喝。如今,白酒、啤酒、黄酒、果酒并用,不再热烫。另外,一些很有民间特色的各式小酒壶也不多见了。
即墨、峪山一带有一种叫“代桌”的习俗。农家办红白喜事,因客人大多,应接不暇,可请邻里帮忙。邻里在自己家里备宴代为招待一桌或数桌客人,以后邻里有事再代为接待,叫“还桌”。这一习俗解决了当事人的一时困难,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至今仍在民间流行。
>玉米饼子
>玉米饼子就咸鱼、虾酱
是青岛沿海渔民中最常见的吃法。咸鱼中以咸鲅鱼、咸刀鱼(带鱼)和咸白鳞为,虾酱则有虾子酱、蟹酱和虾头酱(用对虾头磨成)等。山地人喜欢大葱蘸大酱就饼子吃,大酱都是农家自己制作的,有豆瓣酱、面酱(用小麦制作),其中用黄豆发酵做成的豆豉,掺以萝卜丁、胡萝卜丁、白菜丝等,吃起来鲜美可品,特别受人们喜爱。
>地瓜
学名甘薯,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即墨、莱西、崂山一带人们的主食。由于地瓜产量高,茎叶是喂牲畜的好饲料,又适于山岭薄地种植,所以在青岛山区广泛栽种。 鲜地瓜怕冻,不好储藏。莱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内顶棚上;即墨、崂山等地则多堆积在生火的炕头,或在屋内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来年奏,所以有“地瓜半年粮”的说法。 地瓜的吃法多种多样,除鲜地瓜煮食或擦丝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丝晒干,分别叫“地瓜干”、“地瓜丝”。将地瓜干、地瓜丝碾碎磨成面,即为地瓜面。 地瓜丝可用来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别拿着豆包不当干粮的俗语,意思是别瞧不起人。 地瓜干只能煮着吃,由于吃起来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饲料了。 地瓜面可单独和面烙饼或烀饼子,还可与其他面粉混合包饺子、擀面条或做其他面食。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种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树皮,捣碎后和地瓜面混合,擀成面条,放锅内箅子上蒸,锅底煮上菜卤,熟悉后将菜卤浇在面条上食用,这种饭菜一锅熟的做法,人们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楼”。还有一种叫“金银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麦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层卷起,上锅蒸熟而成。金银卷黄、白、黑三色相间,吃起来香里透甜,这种做法在青岛地区也很盛行。 地瓜以前是青岛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样。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们喜爱。烤地瓜、地瓜枣、炸地瓜片还拥有大批的爱好者。地瓜枣(莱西叫地瓜阴干)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片晒干后密封于缸、坛内,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层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则是把鲜地瓜切成薄片,上锅用食油炸熟后,撒上砂糖,吃起来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枣、炸地瓜片,在食品摊和食品店里多有出售。
>米饭
青岛地区不产大米,过去,大米饭只有在有钱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见到,寻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干饭。即墨等地把做干饭叫做“捞干饭”,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后,把汤滤出再上锅蒸,滤出来的饭汁叫“饮汤”,这样,饭做好后吃的喝的就全有了。这种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传,直到如今。 小米干饭里如加上虹豆,或红豆、绿豆,则饭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时人们还用胡米(高粱米)或惨子米做干饭。惨子皮厚产量低,做出的饭味道不佳,如今已无人栽种。 用黍子米做的饭叫“大黄米饭”,多用它包上面皮蒸糕,是一种节日食品。
农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饭、胡休米稀饭和玉米渣子饭,或用玉米面、胡休面熬成的各种面子饭。 小米稀饭营养丰富,是妇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时的佳品。用少许玉米面掺上野菜、再加点盐做成的稀饭叫“菜饭”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
>饽饽
也叫“馒头”,是逢年过节、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的主要食品,花样繁多。 枣饽饽是在饽饽顶端做上5个枣鼻子,嵌上红枣蒸熟,作供品用;磕饽饽则是用面模(俗称“饽饽磕子”)磕出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形状的面食,用以赠送亲友和节日期间食用。 在重要节庆日,如祭海,渔妇们还在悻悸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动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观,使人乐于观赏,不忍心吃掉。
>面条
青岛人习惯叫“面汤”,由农妇们和面用擀面杖擀成,按形状分,有宽面汤、棋子块面汤(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细面汤等,宽面汤(也叫“宽心面”)是结婚时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现在城乡婚礼中仍很流行。按粮食品类分,有白百汤、豌豆面汤、杂面汤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条腿面汤”(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直豆面褂成的面汤,片薄光滑,吃起来非常可口。
>饺子
在青岛农村叫“滑扎”,是青岛人吃的一种食品。过去,老家只有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包饺子。常见的有白菜猪肉馅、萝卜丝虾皮馅、韭菜馅等饺子。沿海一带的鱼饺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鲅鱼饺子为。青岛市区至今在谷雨前后鲅鱼上市 时,子女还有向老人送鲅鱼、让父母尝鲜鲅鱼饺子的习俗。 近年来,还有一种野菜(养菜)馅饺子很得青岛人青睐,春季在一些大饭店的餐桌上常可见到。
>野菜
旧时,农村度荒年时,多在野菜里掺上少许粮食或麸皮做成菜团、菜饭食用。青岛人常吃的野菜有山菜、苦菜子、荠菜、扫帚菜、灰菜、蛐蛐牙、七七菜、阴青菜、蚂炸菜等,也吃槐花和榆树钱。如今已无人以野菜代粮了,但山菜、苦菜子和养菜在春天仍有人叫卖。人们多用它来包包子。 许多昆虫也经常成为青岛人饭桌上的菜肴或零食,如桑蚕、柞蚕蚕蛹、松毛虫蛹、蝉和蝉的幼虫(“知了”)、蚂炸等,油炸豆虫、油炸蝎子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
青岛地区的婚姻风俗·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大体相同。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手续。
->说媒
也叫保媒”,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往返男女双方家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若双方有意,则由男方向大家提亲。向女家提亲的人越多,女家越感到荣耀,即所谓“一家女百家求”。如女方向男家提亲,则会被讥讽为“闺女嫁不出门了”。旧时,若双方满意,两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各写在上面,字数还必须是双数。请先生“合婚”,推算双方属 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还是“相克”,如不相克,才可商议结亲的事。
->相亲
相亲,也叫“相对象”,是由媒人(现叫“介绍人”)约男女双方到第三者家中见面,如彼此相中,即可建立恋爱关系。经过多次交往。认为条件成熟,就安排女方到男方“验家”。 验家往往会影响到婚姻的成败,画此男方要把家中好好装修一番,把值钱的东西亮出来,家长也要穿戴整洁,有的甚至借用外人的东西,以显示自家的富有。
验家时,男方要准备酒饭和礼栈,女方若满意就会答应留下吃饭,若叫一声“爹、妈”,男方父母要掏钱给女方,叫“见面礼”,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
->定婚
俗称“定亲”或“下媒柬”。过去,灯婚要换束,由男家准备柬帖两张,一张写明男方年龄和主辰八字,封面写上“敬求金诺”等求字样,用红漆匣装好送往女家。女方接柬后,照样填灯另一张,写上“谨遵玉言”或“愿结秦晋”等允亲字样送还男家,表示同意结亲。
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送“定亲礼”(即“彩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和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如今在一些农村,要彩礼之风仍很兴盛,订婚的衣物、器具都追求,给男家造成财力负担。
->送日子
->送嫁妆
婚期前一天,女方向男家送嫁妆,俗称“过嫁妆”。嫁妆多是箱、柜、桌、椅、被褥等生活必备品,被褥则讲究“两铺两盖”(两床被、两床褥子),或“四铺四盖” 旧时,富家大户为摆阔气,雇用挑夫抬嫁妆,由男滨陪送,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贫寒人家贝!将女子常用的衣服、被褥等必需用品托入送到男家,或由男家派人夹取。但无论嫁妆多少,一对“长命灯”是不可少的。
送走嫁妆后,女家要请一个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妇女给待嫁的女儿“开脸”和“上头”。开脸是用红线把脸上的汗毛绞悼,上头是把发辫缩成舍。开脸、上头后表示姑娘已成为媳妇。如今,青岛农村仍有“送嫁妆”、“开脸”的习俗,但绾髻的已很少了。
崂山、即墨等地还有“铺房”的习俗。由女方来送嫁妆的男傧和男方家人一起安床、铺床。床的四周放上子和枣,铺上被褥后再让一个小男孩在上面打几个滚,以求早生贵子。
->娶亲
旧时,有钱人家雇轿两乖,一乘叫“官轿”,由新郎乘坐;新娘坐的那乘叫“花轿”。 新郎到女家迎娶时要先拜女家祖先和父母,叫“谢亲”,随后由送亲客陪着吃面条和鸡蛋。 新娘离家时两脚不能沾土,要由兄弟抱着上轿。轿里放一个包有脸盆和镜子的包袱(意为“包福”).新娘手里拿一条手帕,路上遇见另家结婚队伍时可与另家新娘交换。交换手帕后可视为姊妹·有的以后可当亲戚往来。 花轿起轿时,新母亲或嫂子还要把一瓢水泼向门外,意思是嫁出去的闺女和泼出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称作“迎亲”。 一般人家雇花轿一乘,新郎先坐轿,由轿夫抬着走十几步,叫“压压轿”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家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称“等亲”。 贫穷人家雇不起轿,只能用毛驴或小推车送新娘到婆家,称“送亲”。 新娘下轿后,由两个伴娘搀扶进院与新郎同拜天地,然后新郎用一块红绸牵新娘进入洞房。洞房中新郎用秤杆将新娘盖头挑下。 二人同饮“交杯酒”,也叫“同心酒”,至此,夫妻关系就算正式成立。
建国后至今,婚礼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特殊的婚嫁陋俗已绝迹。有些婚姻形式,如“赘婚”、“换亲”,尚在青岛地区流行。“赘婚”称“入赘”俗称“招养老女婿”、“倒插门”,是女娶男的一种婚姻形式。过去,有的家庭无子,为继承家业、传延子嗣、养老送终, 或因舍不得女儿远离,便设法招赘女婿入门。“赘婚”也举行迎娶、拜堂等札仪程序,但要比男娶女简单得多。养老女婿大都是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的男子,进门后要随妻改换姓氏。 如今,经男女双方同意,男于自愿到女家人赘,不必改性,其子女多从妻姓。 “换亲”是两家将子女互换给对方作儿媳和女婿,也有三家互换的(甲家子女换给乙家,乙家子女换给丙家,丙家子女换给甲家),叫做“转转亲”。换亲多由父母作主,几家子女很难个个满意,因此,往往造成家庭不幸和婚姻悲剧。
在婚嫁礼仪上,过去的一些繁文褥节如今在青岛地区多已废弃。婚期不再讲究“黄道吉日”,而选五一、国庆、新年等节日的不少,但农历的双日仍受人喜欢。在农村.新郎到女家迎娶时“谢亲”、吃面条,新娘进家后拜公婆、喝交杯酒、闹房,以及婚后3天回门等风俗仍沿袭了下来。
现在,新娘接回后,多在宾馆或饭店举行婚礼。亲友送礼祝贺,贺礼除装饰品、实用品外,近年送“喜钱”的居多。 中午设酒宴招待宾朋,桌数多少不等,少者数桌,多者数十桌。席间,新郎新娘向客人一一敬酒,客人以吉言相贺。同时,女方在家中设宴,招待自家亲戚。
近年来,许多青年人选择旅行结婚,到一些旅游点度蜜月。多数新婚夫妇在婚礼后,着礼服、披婚纱,倘祥在海滨沙滩上,照相、录像,近几年,尤其5到10月份,每逢“吉日”,众多新人着婚纱聚集海湾景区录像纪念,成为岛城一景,为青岛的婚礼民俗增添了新的特色。
青岛地区,亲族、亲戚间的称谓下尽相同。菜西称父亲为“爹”,称母亲为“妈”,称祖父为“”,称祖母为“奶奶”。崂山、即墨一带称父亲为“爹”,称母亲为“娘”.称祖父为“”,称祖母则为“妈妈(ma)”。另外,胶州有的地方称父亲为“大大”。对父亲的兄弟,有的地方叫“大爷”、“叔叔”,大部分地区一律按排行叫“爹”,如“大 爹”、“二爹”、“三爹”等等。父亲兄弟的配偶叫:“大娘”、“二娘”或“大妈”、“二妈”,平度称“大娘”、“婶儿”、“娘娘”。
祖父之父称“老”,祖父之母则称“老妈妈”或“老奶奶”。祖父之祖父母,则称“老老”、“老老妈妈”或“老老奶奶”。 夫妻之间对称,夫称妻为“孩儿他娘”,或按其子女名字叫“XX他娘”;妻称夫为“孩儿他爹”或“XX他爹”,未有子女的多半以“哎”代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多直呼对方姓或名了。
妻对夫的父母称”爹”、“娘”或“妈”,对外人则称“公公”、“婆婆”;对夫之兄称“大伯”,弟称“小叔”;称夫之姐为“大姑”、妹为:“小姑”;称夫之侄、侄女为“侄子”、“侄女”。 公、婆称儿媳为“媳子”,直呼则根据儿媳的姓氏叫“X嫚”如张嫚、王嫚。
对亲族近支(一般在五服以内),称“自己家里”,远支称“本家” 亲戚间的称谓,大体分为:
外祖父母门上的:
母亲之父(外祖父)“姥爷”,母亲之母(外祖母)称“姥娘”或“姥姥”。
外祖父之父称“老姥爷”,外祖父之母称,“老姥娘”。
母亲之兄弟称“舅舅”,称舅舅配偶为“舅母”或“妗子”。
外祖母之姊妹称为“姨姥娘”、“姨姥姥”。
舅父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当面以兄、弟、姐、妹相称,对外人则称“姑舅兄弟”,“姑舅姊 妹”。
姨姨门上的(两姨亲):
母之姐妹称“姨”(按长幼呼“大姨”、“二姨”等),姨之配偶称“姨夫”。
姨之于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对外入则称“两 姨兄弟”、“两姨姊妹”。
姑姑门上的(姑舅亲):
父之姊妹称为“姑”、“姑姑”(以“大姑”,“二姑”区别长幼),其配偶称“姑夫”。
姑母、姑夫之子女亦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当面以兄、弟、姐、妹相称,对外人则称“姑家兄弟”、“姑家姊妹”。
岳父岳母门上的:
妻之兄弟当面称“哥哥”、“弟弟”,对外人称“舅子”。
对其配侣当面称“嫂子”或“弟妹”,对外人称“舅子媳妇”。
妻之姊妹当面称“姐”、“妹”,对外人则按长幼称“大姨子”、“小姨子”,统称“姨子”。
妻的姐妹之夫当面称“姐夫”、”妹夫”,对外人称“连襟”、“割不断”。
父母对子女之夫当面称“他姐夫”、“老大女婿”、“老二女婿”等,对外人则称“闺婿”。
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或“男亲家青岛已是一个城市,很多新人都举行集体婚礼,还有些只是登记领结婚证,婚后生活一样很幸福。”、”亲家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
- 2025-05-04 石水是什么字(石水上下结构读什么)
- 2025-05-04 钢结构起拱高度规范要求 钢结构起拱工艺
- 2025-05-04 2022广东高考一本线,预估多少分?
- 2025-05-04 内蒙古有哪些本科 内蒙古有哪些本科师范
- 2025-05-04 乐湾2020年高考_乐湾高中2020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