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_伯牙绝弦小学六年级课文

白话文《伯牙绝弦》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琴师,创造了许多曲子,可他弹奏的乐曲却无人可懂,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总觉得伯牙弹得太过淡泊,要求伯牙弹喜庆的曲子.伯牙觉得很生气,他觉得他的曲子被侮辱了,可伯牙终归是臣子,即使再生气也不能怎么样.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_伯牙绝弦小学六年级课文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_伯牙绝弦小学六年级课文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_伯牙绝弦小学六年级课文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_伯牙绝弦小学六年级课文


有一天,他去山林中弹琴,希望能将自己苦闷的心情驱散一点.他弹起他新创的《高山流水》,悠悠的琴声响彻山林,可却无人听懂.

就在俞伯牙为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感叹时,远处忽然响起了掌声,伴随着一阵感叹的话语的话语:“好曲,好曲!”

伯牙震惊,往那边看去,原来是一个砍柴的樵夫路过,听见了伯牙弹的曲子,觉得他弹的非常好,于是忍不住赞叹.

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擅长听,他们都知道此人就是他的知音,立即成为了.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说:“好呀!高峻的样子就像泰山!”

心里想的是流水,钟子期说:“好呀!汹涌的样子就像江河!”

伯牙所想的,无论是什么,钟子期都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这点更让他们两个惺惺相惜.

日子在飘渺的琴声中悄然离去,终于,他们两个不得不分别了,临别时他们互相承诺,三年后必要再次见面.

三年的时光,在伯牙创造曲子时的认真中悄悄溜走,在这三年里,伯牙创造了许多曲子,只待和钟子期见面时弹奏.

到了约定的时间,伯牙到了约定的地点,可等了很久,依旧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伯牙很着急,一路打听,找到了钟子期的故乡,却听到了钟子期已经身亡的消息.

伯牙悲痛欲绝,在钟子期的墓前,扯断了琴弦,摔碎了琴,并发誓再也不在弹琴,因为这世间再也没有能听懂他音乐的人了 .

刚到达山涧底下,芳叔急着离开峡谷,坐在峡口等待,不再进去。我独自沿着涧中的石头进入(峡中),蹲在水潭边的石头上,仰头看见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山崖的石头向上覆盖,有如瓮口。朝阳正悬在山崖顶上,和颓落下的水波、急速冲出的波浪相映,光晕掩映,光辉流动。(我)(时而)低头(时而)抬头观看(这道美景),不能忍心离开。沿着山涧再向下走,忽然(见到)两侧峡谷如刀削般耸起,一道涧水斜着流淌回来,(是)山涧右边这条道路的尽头了。向左望去,有木板高架在水边高耸的大石边、突兀出来的断裂石阶上面,涉水横渡过去,可以攀援而上。于是(我)涉过山涧到了左边,(这里)就是五漈之石门了。两边的山崖到了这里,崖壁紧凑在一处,只留一线(空隙),像要合拢又没有合拢,像要分开又不曾分开,(峭壁)之下奔涌着急流的泉水,上方遮住了云的影子。人攀援登上了这个地方,就像是猕猴野猿的样子,寒风吹过来,(使人)感到寒冷,几乎要掉下去了。自四漈过来(这里),(沿途)山势深险,道路断绝,(风景)幽深险峭到了极点,只能听到泉声和鸟声而已。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到底出自哪本书?

出自《警世通言》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志知音 千古绝唱

① “组合阅读”是组合阅读教学的简称。指为实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文体、文本、作家、时代等不同层面选择多篇与教材相关的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学生构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以发现性的思维方式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力和阅读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有意义的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的快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随便看看